一边是普通的消费者抢票“秒没”,一边是“票务”手里总是有票,这样的情形在新年演出市场“昨日重现”。
据《法治日报》报道,近日,多位大牌歌手演唱会门票开售,这些“票务”宣称自己绝非“黄牛”,货源来自官方,价位则是行业内的统一定价。
一些热门演唱会门票,“票务”售价往往高出原价数倍。且与官方售票渠道不同的是,“票务”不仅可以提前售票,而且无视购买名额限制,还可以提前选座。
披着“票务”的外衣,行黄牛之实。
这些票务既没有平台经营资质,又没有合法售卖演出票的合同依据,又以高出市场价的标准对外销售,演出市场重新火热之后,黄牛人人喊打,但一直挥之不去。
在黄牛的衬托下,永远只有少数“幸运儿”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门票。演唱会越是热门,“黄牛”们越是猖狂,更有甚者,一张票爆炒百万,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。
黄牛手中的票到底从哪来?非官方渠道的工作票、赠票有多少?强实名与弱实名给倒票留下多少空间?主办方和黄牛组织是否勾结?一直以来,票务相关讯息的不透明和混乱引发了诸多疑问和猜测。
这些“漏洞”不堵,基础信息不透明,无论是新“票务”还是老“黄牛”,手中的票总会源源不断。
供求关系失衡,给了黄牛可乘之机。越是如此,越不能让一天天火爆的演出市场成为“黄牛”漫天要价的舞台。票务市场乱象不止,不仅仅伤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,还是对整个演出市场公平、健康秩序的冲击。
去年以来,针对黄牛肆意加价、疯狂倒票的操作,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部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和处罚力度,提升违法成本。
各方形成合力,文旅联合公安、市场监管、网信等部门,加大对“黄牛”、第三方平台违规囤票、倒票等行为的打击力度。
整治黄牛问题不能只盯着黄牛事后惩治,还要从上游渠道、购票法规、事前规范等环节进行全链条治理。
介于一些“票务”“黄牛”兴风作浪,隐藏得更深,马甲换得更多,借助高科技同样重要。演出单位与票务平台应进一步引入高科技防堵技术,利用强化实名购票制度,搭建精准识别、智能对抗、实时拦截的平台治理体系,让“黄牛”钻营空间越来越小。
监管发力之外,艺人经纪方也在逐渐加大对演唱会的控制。
有艺人团队在自家App上售票,艺人方和演出商有更直接的博弈和对赌,减少对总代理巡演城市主办方、承办方依赖,进一步压缩黄牛生存空间,维护演出市场公平。
治理“黄牛”绝非朝夕,于各方而言都是持久战。眼前这个热辣滚烫的演出市场复苏不易,不能肥了黄牛,苦了消费者。